「Elsa老師,什麼原因讓你有這種勇氣,在當下能堅定選擇不被人理解的路?」
和學員或諮詢個案聊天,總有人會這麼問我。
說實話,我也說不上來。
或許,只是那時我心裡有個聲音很清楚:
我不想一輩子活在別人的期待,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
不想活在期待裡,我才真正清醒
每個人面對挫折,進而產生改變的心理動機都不同。
對我來說,可能跟成長背景有關:
我從小被要求走特定的道路,要有符合期待的表現,要讓大家覺得舒服、OK,要當榜樣,也要懂得體恤他人。
童年時遇到變故,多數人期待我「概括承受」,還要「保持正向」。
但其實我——
連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空間都沒有。
只要跟主要照顧者的觀點不同,我就會被貼上「你太自我」、「你不體貼」的標籤。
所以我學會了:
- 隱藏自己的情緒
- 習慣先擔心他人怎麼想
- 順從情緒化的人
我以為這樣對別人好,別人也會回應同樣的善意。
但我後來發現:其實,並不會。
別人只會習慣,並要求你一直做下去。
習慣討好並不等於能換來理解
我也不是一直那麼堅定。
走錯路的時候很多,後悔的時候也很多。
差別只是在,當我在看似浪費時間的 try and error 過程中,
碰到很多「別人告訴你會這樣」,但事實完全不是如此的狀況;
於是我體驗到:
原來,道聽塗說的建議,和自己親身走過的事實,差距可以這麼大。
這讓我明白了:
別人說的,不一定適合你;
尤其當那個「別人」,不是你、沒走過你的路、甚至跟你有利害關係。
這時候,你需要特・別・謹・慎地判斷。
如果因為彼此間的關係,讓你無法做到課題分離,
到最後要承擔所有後果的,還是自己。

他人的建議,不等於你的道路
這幾年,我學會了一件事:
當你老想等別人救你,你只會更混淆;
當你只想別人給你答案,那個答案可能根本不適合你。

所以我不覺得自己比較勇敢或堅強,
只是受過太多撞擊後,我知道:
真正能改變我的,只有我自己。
我還在學習放下取悅、放下討好,
一步一步走在「讓自己自由」的路上。
你呢?
你是否也經歷過,因為太在乎別人的期待,而失去了自己的選擇?
✨留言跟我分享:
你最想「不再為誰而活」的是什麼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