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莎解結

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

【思考法:建立思考框架3部曲】學這麼多還過不好日子?會不會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?

大學教育只教會我們雜學?

人的一生,好像都不停的被塞進看似無用的知識。

為什麼從小到大的國民教育什麼都學,很雜,要學生五育均衡,到大學某些科目還是走一樣路線,結果畢業了、出社會面試的企業第一句:「你有什麼專長?」

是在玩誰?

有時候聽到諮詢個案讀的科系,乍聽之下真的不知道到底學什麼、要幹嘛,然後和學生聊了之後,共同的心聲就是:「真的不知道在幹嘛」,

大學四年好像雜學馬戲團,東一點西一點的,媒體平台一天到晚「多元跨能」、「跨學科競爭力」混淆視聽,然後一畢業,企業就是要知道你專精什麼。

看學生無奈無助的樣子,心裡真的是五味雜陳。

今天就不想批評某些大學設立的新興科系真的很荒謬,完全走一個和企業需求對幹的路線,花了四年,把年輕人培養成一個沒有專長、沒有自信、不知道自己對社會有何貢獻的人才。

在我心裡,對於台灣國民教育的模式,其實存在不少質疑。或許因為自己有小孩,平時也在張羅學習,隨著她日漸長大受教育,不禁會聯想到日後的她,到底會被灌輸怎樣的思想,成為怎樣的人?

從小到大學的生物、物理、文學、數學…等等這些通識教育,真的是一無是處嗎?

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:人該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

操盤快思
《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》值得一讀 艾莎解結 (圖取自網路)

今日晨讀《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》,作者從查理∙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出發,探討了我們從小到大熟悉的學科,要如何串連成對自己有用的思考模式。突然給了我很多靈感和啟發,對自己埋在心底的教育質疑,仿佛有了嶄新的詮釋。

從小到大為何要雜學?因為要建立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基礎知識。

而最理想的狀況,就是到高中畢業前廣泛嘗試、了解自己的興趣、天賦、才能,而進大學後,就是鎖定目標專注學習或應用的開始。

大學、研究所的科目設置,除了讓人學習,更重要的,是讓人學會如何思考,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。

為什麼有些「學霸」很會念書,但出社會之後,情商好像跟不上智商?

為什麼現代人普遍學歷都很高、日常也學不少東西,但面對生活、職場問題,還是覺得處理不了?


我覺得,那是因為,我們普遍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、清晰的問題解決模式,或者不明白自己到底都是怎麼在思考事情的。

所以一遇事,要不就是想個最近學到的技巧實驗性的用,要不就是憑著直覺或本能處事。

人性的直覺,不是戰,就是逃。


Fight or flight response.


所以,不是頭破血流,就是逃避現實。

世人像查理∙蒙格那樣聰明的,不多。我們或許無法憑一己之力建立起整套教學版的理論模型,也不需要;我們也不必博覽群書,深入研究每一種知識。

但,每個人都有自己曾碰過、學過的東西,每個人都有自己領域上的專業,更重要的是,每個人的性格、處世觀都不同。到底要怎麼不浪費自己曾花了那麼多時間學過的東西呢?

我們可以做的,是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架構。

建立思考框架三部曲

  1. 以現有知識經驗體系,找出自己的思維框架:

在職涯諮詢現場,我會習慣性的觀察一個人說話前後因果關係,以及他怎麼思考、詮釋事情。例如理工腦的人比較注重呈現出來的事實,邏輯和因果;有些人習慣以成本、市場利益等”經濟學”的架構看待事物;有些人重點會擺放在人際關係、情緒和直覺。要先了解,自己都是怎樣在理解問題、看待事物的。

2. 串聯所學的各領域知識,找出「共通性」:

被討論得沸沸揚揚的「跨領域能力」、「多元競爭力」,說穿了我認為就是歸納整合力,不是要多學很多東西。你如何把不同學科、不同經驗、不同工作職能之間的共通性找出來,加以整合應用,這才是重要的。

以自身為例:「企業心測顧問」和「職涯諮詢師」兩種職業有何共通性:兩者都是協助人找出核心問題,提供解決問題方案的方式,只是前者對企業、後者對個人,複雜度、操作手法不同,但根本邏輯是一樣的。書上的例子:物理學討論的是一種平衡概念,用於市場經濟學,供需也是在找一種平衡。懂得找共通法則和歸納,你就可以將知識或經驗靈活運用,也使出和別人不同的招式。

3. 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及架構:

這可以對應跨領域轉職概念。例如文科生為何能轉職成為資安人員?工程師能成為作家?例如一般資安人員受訓較為邏輯理性,可是身為文科生的感性和人文觸覺,可以讓他在一群講求準確安全冰冷的專業人員中,多了對於企業講求資訊安全的動機,與背後想要保護個人隱私、讓人人能夠在信得過的網路環境安心遨遊的概念。站在市場的角度,這樣的思維視角,多了觸動人心的故事性,市場價值也就提高了。這也就是屬於自己的獨特思維模式。

而,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,不是做不到。但,和學任何新事物一樣,需要有意識的刻意覺察和練習。

什麼是心理學「後設認知」

node
大腦神經元就像自己的知識網絡 艾莎解結

心理學有個叫「後設認知」的名詞。簡單講,就是「你思考自己在想什麼」。你想著自己腦袋在想的東西,就好像靈魂出竅一般。

當一件事發生了,在解決的當下,你可以召喚另一個我出來,想想此刻自己的感受怎樣、思路為何?是情緒先行還是結論先行?要怎麼幫自己的想法做個SOP。

是說,身為知識工作者,這方式我就很常在用。寫作,也是一個很好的整理方式。

這本書,我只看到第一章,就已經觸發這麼多靈感,總結出一套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了。也就應驗了心理生理學提到,人類的知識點就像腦中的神經元,當你有所啟發,神經元突觸就會發動,互相聯結,形成一張張知識網絡。聯結愈密、網絡愈完整。也就是說,任何獲取知識的方式,重點在於觸動神經元、產生聯結。

目錄
擷取書中目錄 by 艾莎解結

閱讀之所以沒效,就是因為有人讀完書,就照本宣科的將書中精華節錄整理,做成漂亮的表格或文章,拍拍手好棒棒後,人的記憶,過了24小時就還給作者了。這樣的讀書就像小時候的死嗑歷史地理,有什麼意義?

不能把知識和自身聯結,產生屬於自己的知識新節點,跟沒讀過,有什麼兩樣?

🌷「艾莎」為您「解」開心「結」 
想要解開職場千千結,你需要深諳各種江湖套路,又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的艾莎解結。 
~願人人都有選擇人生的自由~

💝粉專追蹤:艾莎解結-跨界生涯/職涯顧問  
💝合作洽詢:elsajj.tobefree@gmail.com
已有 33 人瀏覽過此篇文章, 今天 1 人瀏覽
艾莎解結

艾莎解結

想要解開職場千千結,你需要深諳各種江湖套路,又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的艾莎解結。

To be free group-TBFG

💝粉專追蹤:艾莎解結-跨界生涯 X 職涯顧問https://reurl.cc/5GglRG
💝合作洽詢:elsajj.tobefree@gmail.com
💝預約諮詢:https://lin.ee/ZWmGdN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相關文章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