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點從來不是讀什麼科系有保障,而是…
每次看到媒體狂報未來什麼科系才吃香,畢業後工作年薪破百萬,什麼科系又即將沒落,畢業即失業之類的,都明顯感覺自己的生理性嫌惡,白眼翻了底朝天。
這種非黑即白的「你一定要怎樣,才能怎麼樣」的單一思考邏輯,真的令人無語。
只要念上某個熱門科系,就能保證畢業年薪百萬?
是誰說的?

重點從來不是讀什麼科系是保障,
而是「什麼樣的人去讀、為什麼讀、讀了怎麼走下去」才對吧。
年薪百不百萬,生涯諮詢久了,都會發現學歷只有在一開始會影響談資,但人可以學習、可以成長、可以轉職,現在學習資源那麼多,人的壽命又在拉長,一開始不怎樣,後來不能再改變了嗎?
即使是頂大熱門科系,一進場就領到搖滾區門票——
能待多久,能適應得多好,這才是關鍵。
你去看看那些你羨慕、認為成功的人——
全靠頂尖學歷嗎?
還是因為其他能力、人格特質、環境選擇?
這些道理,大家應該都知道才對,但只要帶風向又邏輯有問題的媒體一報,集體焦慮又燒了起來。
菁英教育的代價:當孩子從小被困在金絲籠裡

現在也常看到大家在討論:「孩子該不該念私立學校?」
國小開始一路考試、拚成績、塞進看起來高大上的私校,
是為了什麼?進頂尖大學的機會高一些?
但,然後呢?
進大學,不是人生的終點,是進入社會的起點啊!
我們給孩子的,真的是保障嗎?還是壓力?尤其是迷信孩子進私校=成功的父母。
有時候我發現,這些父母不是真的不知道有問題,
但,「這個圈子大家都這樣」、
「不能輸在起跑點上」,
「公立學校治安差素質差」
「這樣才會一路進大公司、人生順遂」……
私立學校確實會用更高級的師資、更良好的治安、更嚴謹的校規、更多更難的學業來讓你覺得付出值得。
但也讓孩子從小生活在無菌競爭場。
他遇到的人,都像學校裡的師長、家裡的爸媽一樣有明確的標準答案,做到就打勾勾好棒棒,給錢給Apple,對他們呵護備至嗎?
才國小的孩子在私立學校,已經不只捲自己成績,還比爸媽的薪水、來接送的車、和出國去那裡的次數,前陣子的報導是跟一群同學比”媽媽的學歷”,被群嘲到哭。這是什麼病態的價值觀?這就是你希望孩子得到的”高級的”學習環境嗎?
不是孩子選錯學校,是我們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
家境好能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,當然是幸運。
但同樣的資源,難道不能拿來:
▍ 花在讓孩子探索更多興趣、找到他喜歡的事物、
▍ 好好學習情緒教育、品格教育,培養同理心、抗壓力、
▍ 帶孩子去好好探索不同國家文化,拓展眼界、認識多元世界
▍ 學會怎麼跟人好好相處、同理他人、活出自己?
明明可以給孩子更寬廣更有趣的世界,但卻只是把一群孩子用昂貴的學費、寶貴的時間,原本無窮的精力,鎖在金子打造的金絲籠裡,大家咬成一團。
▍ 不能盡情玩耍跑跳因為浪費時間、會弄髒昂貴的校服;
▍ 不能大笑大叫因為看起來沒修養;
▍ 沒有真正的朋友因為大家都是競爭對手?
▍ 不能放鬆一刻因為只要少一分就輸了?
從國小到國中、高中、大學這麼多年寶貴的時光,讓孩子學到成績、單一標準才是王道,我要比別人成績更好、家裡更有錢、開的車更貴才能代表我很棒?
情商低、忍受不了挫折、活得被動沒有動力、人際相處有問題、自我中心…,這些副作用對一個人的生存危害,難道不比成績好壞來得關鍵嗎?
這真的是這些父母想要給孩子的未來嗎?
承認吧!有些父母就是懶得想那麼多,更或許是自己都被比較的焦慮打敗,因為自己不想輸、面子比山高,或者自己輸了,所以要孩子幫你扳回一城、爭一口氣。老子有錢給孩子高級的教育,就是比較屌?
圍城裡的世界,看起來很名貴,內核卻是蒼白無比。
我原本,也曾被孩子該不該讀私立學校的風潮燒得很焦慮,報名聽過「如何讓孩子進私立名校」的講座。
幾經辯證與思考,加上自己這幾年觀察到的職場狀況、Z世代現象,我慢慢悟到,把孩子一開始就放進看起來贏在起跑點,實際愈跑愈狹窄的賽道中,很可能反而輸掉他的人生。
原本可以更加精采寬廣的人生。
真正高級的教育,不是讓孩子永遠站在第一,而是讓他能走得長遠、活得自由、有能力承受風雨與選擇未來。
這是我的體悟。
你給孩子的,是自由還是比較?
是全世界,還是標準答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