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在顧問公司,除了講師多、各種企畫方案也多。人資非常習慣在一家公司管不住員工時,檢討該公司的績效制度,並進行KPI的設定或優化。
但,一家公司要良好的運作,一定要制定KPI嗎?

制定KPI的壞處
先來說說制定KPI,有什麼壞處:
1. 真正公平、人人信服的標準難衡量:
首先,如何確立對每種職能的貢獻才公平?這很難有客觀標準。在一家公司內,研發和業務單位,應該是老闆們心中最重視的兩大命脈了。那其他的單位呢?話說回來,業務達標、超標的分潤到底要多少才合理?主管和下屬該有差別嗎?資深和資淺該有差別嗎?研發專案和重要性每次不同,怎麼算績效呢?團隊合作的案子怎麼區分每位成員的貢獻呢?
2. 盯著KPI做事容易令人短視近利:
就拿業務來說,為了達到業績KPI,最”聰明”的做法一定是給顧客最”貴”的產品,而不見得是顧客最”需要”的產品;顧問想要成交企業顧問案,也很容易在過程中把可以200萬ˇ解決的案子「過度諮詢」為500萬。在KPI的虎視眈眈下,為客戶著想這種高貴的情操,只存在為數不太多的業務身上。而在競爭氣氛愈濃厚的企業文化下,愈容易出現這種制度殺人的現象。
3. 需要花心思對著打你分的人「向上管理」:
是誰評比你的績效考核?決定你最大程度的死活?
縱然現在有各種各樣,什麼360度、480度(並沒有)立體環繞績效評估制,但真正能落實的企業有多少?淪為例行公事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司又有多少?你的升遷、你的調薪,很大部分還是捏在你的直屬上司手裡。
當一個人上班時,腦袋想的不是績效達不達得到、就是誰更能取得上頭那位小太子歡心,還要時不時防著隔壁那討人厭的同儕對手,會不會暗地婊你,試問,人還有辦法專注工作嗎?
上個班忙得不可開交,除了工作能力以外,其他的都學全了。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工作嗎?

好在,這樣彰顯人性陰暗面的的績效辦法,還是有老闆不買單。
後來不經意了解到,真有公司不設KPI,照樣是人人都想進的標竿型菁英公司。
可以不設KPI的兩大前提:
- 工作內容非體力活,而是腦力活。
- 只招很優秀的菁英級人物。同質性高。
- 相信優秀、有熱情的人自帶充分驅動力。
不設置KPI的績效評估制度
作法如下:
- 將員工分六級,最高級為合夥人。每隔兩三年升遷一次。晉升上去的員工、工資翻倍;沒有升上去的,則淘汰。
- 費工的評價方式:找和被評者沒有合作過的合夥人,評分標準是此合夥人須和被評者合作過的20-30人充分溝通,並給出回饋。
- 如果合夥人對員工不公平的防範機制:匿名調查。調查屬實的話,會給員工安排晉升計畫或心理輔導,如果不能善了,該管理者就會被開除。
聽起來很硬,對吧!
我不確定在台灣是否真有這樣的實行制度。
但這樣的實行制度,其底層邏輯是:相信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資產,並盡一切可能讓人才得以將工作才幹最優化。去掉所有讓人分心且無益於變強大的干擾因子。
當然,它一定有某些產業和職能的限制,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辦法實施。
但台灣的新創公司很多,人才濟濟,且較多是具創造力的產品或服務。搞不好有遠見的創業家或領導人,已經在做此嘗試了也不一定。
同場加映_人資的悲歌
企業選才難?企業留才,更難。如何留住人才的4種策略
🌷「艾莎」為您「解」開心「結」 想要解開職場千千結,你需要深諳各種江湖套路,又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的艾莎解結。 ~願人人都有選擇人生的自由~ 💝粉專追蹤:艾莎解結-跨界生涯/職涯顧問 💝合作洽詢:elsajj.tobefree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