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看到一篇文章,大意是說作者經過大學課堂,看到老師在台上很賣力講課,同學在底下大多數滑手機、睡覺、做自己的事。
於是,作者就開始討論起父母:「你知道你的孩子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嗎」?
手機對孩子的危害,父母對孩子的管教等等。
但我比較好奇的是:怎麼沒有思考一下站在台上講師的做法呢?
現代課堂現象:學生不專心
過去曾在大學教過課,也在講座上聽到不少教授老師對於大學生上課一直玩手機,都不專心聽課這件事感到無力。
我會想問講師們:你們覺得,你在上課時,同學大多數都不認真聽你講課,是誰的責任?
撇開去大學上講座不說,我過去曾在科大帶整學期的心理學課程,還是早八的課。還帶考期中期末考的。(還得改一堆考卷嗚嗚)
以我而言,我不會禁止學生上課看手機,因為有些提問甚至考試,我會讓學生查手機找答案。
但是,我不會讓學生在我講課時,心不在焉或滑手機、吃早餐聊天。
所以學期一開始,我就會講清楚上課的遊戲規則。遲到、上課能不能吃早餐、我對作業或考試的要求等等,都會先講好,並且,確實執行。
大學講師的教學方法
上課吃東西這種事,我是不同意的,教誰都一樣。因為課程中通常有大量互動和提問,你一邊吃東西一邊回答問題或移動自己嗎?看起來也太幽默了。
📍那如果開始上課時,有同學還沒安靜下來,仍在看手機或跟隔壁同學聊天怎麼辦?
很簡單,我會直接走到該位同學面前,當著全班問他說:同學,你是不是有什麼有趣的觀點或看到什麼好玩的東西,想要跟老師或全班同學一起分享的?
「喔,沒有。」
這時,同學也知道自己該收了。屢試不爽。
不需要生氣、不高興、用”教訓”的語氣說話。
說到考試,因為我們是現場考,所以同學還是用紙筆。相信不少人覺得現在的學生電腦打多了,都不太會寫字。
但我會告訴他們:對於錯別字,我的容忍度有點低,希望你們不要有太多錯別字,所以不確定可以用手機查,寫出正確的。
我考的都是自己出的題目,全是問答、申論這種需要動腦筋的題。
當然,免不了要瞭解同學對於心理學理論的基本理解程度,所以有些答案、定義也不能是胡謅的。但是,考試的重點在於:我想知道你是否理解該項目怎麼定義、怎麼延伸、怎麼使用到現實生活的情景當中,而不是背誦、記憶。
並且學習不是死記,你可以open book—現在應該叫open cell-phone,能找到適切的答案和解法才是重要的。定義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話說,你甚至可以用圖解,只要到位,都對。
別小看他們,有些同學寫了一張A4紙正反兩面都不夠,還跟我要紙的。
對Z世代學生的教學體會
此外,大學生的課堂上,課程設計一定要有互動、提問、討論等等這種動態的環節。
相信當老師的人,對於「學習遺忘曲線」一定有基本的概念才是。如果學生只是聽課,今天聽完,24小時後就忘了7成左右。大學一門課起碼兩小時起跳,叫我坐在那邊兩小時只是聽課,老師講得好就算了,如果普普我也很容易分心呀。
如果能讓他們討論、甚至是實際操練,那麼,你教的東西,才有機會令學生印象深刻,形成長期記憶,帶得走、用得著。
我也遇過一些,講課時全班偏安靜,問問題有些人會願意回答,有些回答不出來。
所以,如果提問就問那些願意回答的同學,並且加上用寫的環節,讓其他不習慣公開表達自己的同學,用另一種表達方式,說出他自己的答案。
通常效果都很好。
曾聽一些講師跟我說,覺得跟大學生- 也就是Z世代以後的人,比較難有共鳴。我倒認為如果是自由講師,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和專長決定目標受眾,這也沒什麼。
但如果你是有機會教大學生的講師,提升自己的教學技巧,就遠比檢討學生更加重要。
大學講師面臨的挑戰及心態
我聽過在大學任教的教授老師們,學校對老師的限制和要求,比學生多好多。多到讓我很驚訝,好像學生才是老闆似的。如果一個人長期在那麼壓抑的工作環境限制下,容易產生無力感,好像也不是那麼奇怪的事情。原來,大學教授,也不如外表看來風光阿。
(還是自由講師好,喂~~~應該說,每個行業都有自己專屬的苦與樂,誰也不必欣羨誰)
另外有個重點,是老師的心態。在華人文化,「尊師重道」的觀念深入人心—說直白一點,是深入Y世代以上人的心。Z世代沒這個觀念。
你覺得擁有「老師」這個身分,就「應該」要得到人的尊敬嗎?
第一個括號內的名詞可任意替換成「父母」、「長輩」、「上司」、「頭銜顯赫的達官貴人」…等等。
Z世代比較具自我意識和批判性,他們不這樣認為。
我也不這麼認為。
我認為,一個人是否值得尊敬與推崇,是在於他的處世為人、專業素養,而不是在於他的身分。
不要認為自己具備什麼身分,別人就理所當然要尊敬你。如果你真心做好自己的角色、並且瞭解你的受眾,用心給出他們需要的,這樣才是配得上自己的身分。
否則,德不配位,
必有災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