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韌性是什麼
「心理韌性」、「韌力」一詞最近似乎很紅,好像是個時髦新興的玩意。但一看到英文原文「Resilience」,就明白這在心理學中其實是被談論已久的觀念。我們之前會翻譯成「復原力」、「心理彈力」,但它的定義就是:
個體在面臨逆境、壓力、創傷或挑戰時,能夠適應並迅速從中恢復的能力。
這種能力不僅僅是承受壓力,還包括積極應對困難、從困境中學習以及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。

缺乏心理韌性會怎樣?用自我差距理論來解釋
這會讓我想到心理學家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距理論講到人有3個自我:理想我、應該我、現實我。
「理想我」是理想中的自己,也就是你本人想要成為的樣子。
「應該我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,也就是他人期待你應該長成的樣子。
「現實我」就是你現在真正活成的樣子。

如果現實的自我和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不同,那你的真實感受可能會是沮喪、對自己失望、悲傷,甚至產生憂鬱。
如果現實我和應該成為的樣子不同,那你可能比較會出現焦慮、內疚、羞愧這類的情緒。
「理想我」和「應該我」之間最大的差異,在於前者是你對自己的期待,後者是他人對你的期待。
不同的「我」之間產生落差,就是情緒痛苦的根源。
所以Higgins認為的理想狀態,是這3個自我,愈一致重疊,愈好。
如何提升心理韌性
1. 改變「現實我」:
現實我是目前真實的狀態。如果是真實自我和其他2個自我概念不符,而讓你感到痛苦的話,那表明一件事:你該自我提升了。
2. 釐清自我差距是「理想我」還是「應該我」作祟:
認清本身一直追尋的是理想中的自己、還是別人期待中的自己,非常重要。理解這點,就能理解情緒的根源,這樣才能對症下藥。
3. 改變「理想我/應該我」:
認清現實為第一要務。
對自己的期待可以高,但必須符合現實,而這一點,和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很有關;至於他人對你的期待,可以認真判斷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,不要人家給你什麼球都接,你會累死。
4. 調整認知、練習轉念:
市面上有很多「轉念」技巧,你可以練習迅速調整負面情緒、或控制自己的情緒(冥想、瑜珈)。但真正治本的,需要從自我的不一致認知、僵化的想法調整起,才能真正改變。
學習設定與現實相符的期待,是一種智慧。
而智慧,不是與生俱來,也不是老了就有,需要有意識地追求。
我希望總有一天,自己就算年華老去,也可以活得優雅、活得愉快坦然。而培養自己的心理韌性,能夠泰然面對人生各種無常,這大概就是一種符合現實的「理想我」吧。
心理韌性、復原力相關文章您應該還會想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