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展開說說最近被瘋狂轉載的文章:兩兄妹從國小開始,「周一到周日每天」5:50 分起床,23:30左右睡覺的瘋狂菁英養成行程:
親子教育的好壞有標準嗎?
說實話,別人家的小孩要怎麼教育,我管不著,也懶得管。
育兒本身,就是主觀性、變異性極強的一件事。
看著內文,去掉宣傳、炫耀的成分不說。兩兄妹的父母家底甚厚倒是顯而易見。
從四歲開始學各種樂器,還遠赴日本、維也納參加各種比賽、演奏,加上每天那些才藝班課程。比起忽視、虐待孩子的家庭,你說兩兄妹的父母不關心孩子嗎?將大把錢花在孩子身上、栽培孩子的心難道錯了嗎?
我倒也不認為。
只不過是從忽視兒童、虐兒的天秤極端,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已。
這則故事,只是讓我更加反思:養兒育女的初衷,到底是什麼?
養兒育女的意義是什麼?
望子女成龍鳳的心我可以理解。就連我自己,也會給孩子報名社團、學才藝、參加XX盃、XX比賽,還沒上小學就給孩子背九九乘法、看她喜歡解數獨,就去找好玩有趣的數學邏輯益智、動腦遊戲書,和她一起討論勾選目前做得到的題目,讓她試試看能不能解出來。
連安親班的老師都嚇一跳說:艾娃你怎麼小一就在解這種題,我們班小三都不見得會。
但我讓孩子學習這些,最主要的目的,是讓她多多探索、多多體驗。
去參加比賽、測驗,就是”見見世面”,體驗一下。
既然這個社會免不了競賽,那就讓孩子體會競賽是怎麼一回事。
但更重要的,是從中觀察孩子的學習力、性向、個性。
不管贏了、輸了,會還是不會,身為父母,就是幫助她培養正確的輸贏觀念。
成為一個知道自己的底線,贏得起也輸得起,願意繼續努力求進步的人,而不是輸不起、或遇到困難容易放棄的人。
艾娃從小,雖然學業表現不錯,學東西、背東西、認字都很快。
但她個性比較內向膽小,經常對很多事物都是各種「害怕」:
怕高、怕黑、怕沒接觸過的東西、怕沖馬桶太大聲、怕免治馬桶會突然噴水、怕烘手機的聲音、怕跟不熟的人打招呼、怕耳鼻喉科醫生拿吸鼻器檢查鼻子…,匪夷所思,各種我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怕,她大概都怕過。
而她媽媽偏偏身上的標籤是「勇敢」、「愛冒險」,喜歡雲霄飛車、飛行傘、玩鬼屋、潛水等各種高風險、刺激活動。
面對這樣一個氣質不同的孩子,我一開始真的難以理解,也很擔心。
「這到底有什麼好怕的?」
「打個招呼為什麼這麼難?」
記得我一開始,內心都是這樣的一個想翻白眼的O.S.
我也很擔心。
擔心她不敢嘗試新事物;
遇事退縮不敢反應表達;
太過順從被欺負、被霸凌;
什麼都不講憋心裡,搞到心裡生病…
但我也很清楚,先天的個性氣質擺在那,並不是父母罵一罵念一念,要求孩子、逼迫孩子就能改變的。
所以,我帶孩子去體驗攀岩。
那是兩三層樓高的攀岩場,需要設備扣繩索。
在孩子答應後讓她嘗試。從看她攀到三分之二處手滑、又懼高掛在半空中盪來盪去哭,到終於到達頂點,圍觀的民眾大力給她鼓掌的那一刻。
父母心中有多糾結折騰,孩子過程有多不容易,結果的果實就有多甜美。
艾娃對終於堅持成功後,大家給她的鼓勵印象非常深刻。
她體驗到,克服自己害怕的事,會有什麼結果。
我也看到那次攀岩經驗真的改變了她。
雖然她還是懼高、這也怕那也怕。
但之後玩高的遊樂設備,更多看到的:是她在上面皺眉想哭,也失敗,但還是堅持幾次重來挑戰,比起之前一看到高的設備立馬放棄,連嘗試都不願意,真的完全不同了。
所以,我也讓孩子學跆拳道。一樣的道理,克服懼怕,培養耐挫力。換言之,就是讓心理素質更強大,更有好好生存的本事。
而這些嘗試與體驗,如果我沒有陪在她身邊,而只是把她放在學校、補習班、道場、我將體會不到孩子的變化與成長。
親子關係重要的體會
孩子在各種場合拿了獎狀、考第一名、得了榮譽、表演得很好等等,我會高興,當然。
但那些記憶、那些快樂持續時間不長,一下子就過去了
現在記憶最深刻的,反而都是在陪伴中發生的小事:
她兩歲時在全家圍爐團圓當天,坐在兒童座椅上狂吃,食量比我還大,讓同桌的大人都很驚奇。
然後我們驅車北上時,小艾娃忽然一個張口,在車上表演起大吐特吐,把吃進去的美食變成”噴”還諸天地,留給兒童座椅、她全身、車座墊。又因為大塞車,使得我們不得不臨時拐下交流道找了間motel好好收拾殘局。
意外的是還找得到住的,還附小游泳池,環境也不錯,小孩+我都開心得蹦蹦跳跳,讓我們額外度了小假。
直到現在聊天回想起來,雖然覺得很神經,很手忙腳亂,但也很好笑。
還有第一次攀岩的點點滴滴;
還有為了訓練她的膽子,去東勢林場玩比較高難度的攀爬運動訓練,連我都親自下海…下場陪著一起。
搭火車初體驗;
全家一起做她的勞作作業的折騰大人體驗;
當下不見得都是舒服愉快,但事後都是珍貴的、感受得到變化成長的經歷。
而那些經歷,都是陪伴堆疊起來的。
我不知道好的父母標準應該怎樣,但我心中的好父母,
願意陪孩子成長與經歷、
有需要時一定找得到、
當孩子受傷、累了都可以放心依靠的對象、
是永遠都可以相信的、
懂孩子、願意接納孩子的一切
是孩子的榜樣。
將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、得獎機器,你期待你的孩子,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?
這樣的人生對孩子真正的幫助是什麼?
這過程中,父母的角色又是什麼?
是不是父母其實也可以不必存在?只要有雄厚的財力和優秀的時間管理,加上一個稱職的監督者就可以了。
當我有天回憶起我的父母。我希望回憶起的,會是我們在吃飯時聊的天、講的笑話,失落時緊握我的雙手、永遠可以依靠的肩膀;
而不是一直趕場的學習行程,在車上只能吃15分鐘的快速便當。
兩兄妹是否「樂在其中」?我真不知道。
至少我確定,小艾娃對於這樣的人生不會樂在其中,我也不會。
關於育兒,您可能還想知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