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莎解結

我讀《佛畏系統》-以終為始的悖論,如何做更好的自己,和你想的不一樣

閱讀《佛畏系統》有感

最近在看萬維綱的《佛畏系統》。

萬大不愧是博士級的思想大家,看他的書快不了,因為每到一個段落,就會發現一個悖論,和之前理解的不一樣,需要停下來花腦筋思考。

很難看,但也很精彩。

難看是「很難看得很快很順」的意思,每到一個小段落就覺得有腦內革命;

精彩是因為沒這樣想過,所以覺得很有趣。如此一來自己才會進步,因為腦筋有在動。

佛畏系統
萬維剛的《佛畏系統》中,有相當多引發思考的有趣論點。 艾莎解結

以終為始的悖論-人無法了解未來的自己

裡面有一段在描述何謂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
萬大說,人生的很多決策是不理性的,因為人的價值觀會變。

沒錯,前半段是我本來就理解的。根據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說法,人之所以無法下理性的決策,是因為我們常被慣性、情緒、思維框架驅使。人其實不太喜歡新東西,因為沒遇過,就需要動腦思考,而那麼多資訊要消化,很累。所以多事情,就開始走思想捷徑,也就是所謂的自動化思考。

小孩一上學,就要他好好念書,因為之前父母就這麼教,因為社會也這樣要求,但到底怎麼讀書叫做會讀書?每科都考滿分就是很會念書嗎?一路考上頂大人生就會從此順遂嗎?

通常如果再這樣問下去,父母就會叫你閉嘴。

因為他們不認為你在思考、認為你在頂嘴,或者,因為他們,往往也沒有答案。

而後半段比較有意思,因為不理性的決策,我之前並不會跟人的價值觀串聯在一起。

萬大認為,一個未來想當音樂家的物理學家,比起未來想拿物理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,更真正想成為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
這和一般人的想法不同。因為,我們經常覺得,後者才是有務實目標的人,比較接近所謂成功的標準;而前者,比較像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
一個物理學家想成為音樂家—是因為他喜歡及欣賞音樂,這是價值觀,而一個人的決策,在理性之外,是因為受到價值觀的驅動。

佛畏系書頁
職涯不是選擇職業,而是選擇想成為的人。 艾莎解結

我想成為的人,自己無法想像。所以,你並無法設定明確目標前進。

萬大說,這就對了,你有渴望成為的狀態,哪怕自己不明白。這樣才會有追求的動力。

瞧,這是不是有點顛覆?

這樣的說法,就直接挑戰到一般「以終為始」的概念。

我所學的生涯諮詢系統,向來圍繞著以終為始的學說展開。

但有時想想,萬大說的不無道理。

拿自己舉例,我目前從事的工作,像是諮詢師、講師、寫作者,都是自己喜歡又相對擅長的事情。

但我的職涯歷程,嚴格說起來也不像是「以終為始」的結果。

比較像是我30歲前接觸到心理學,深入浸泡過後,就隱隱約約有種:「我想用心理學,或相關的專業成為幫助別人的人」這樣的心願。

之後的職涯歷程,就是以此為核心產開,途中只要有工作和我想要的有一點點關係,哪怕之前沒做過,我也會去嘗試。所以才會有中途跨界到學術界去做心理測評這件事。

我的跨界轉職,從來不是:我立志以後要當職涯顧問、講師、個人品牌創造者這樣的模式。

因為,當時台灣根本還沒有「職涯諮詢師」這個職業。

我是因為想成為某種人、擁有某個身分,所以在職涯路上,抓到一個線索就會攀上去,攀上去會怎樣,老實說,完全沒概念。

當然,因為都是新的線頭,也有過「天啊這我行嗎?我會嗎?我沒做過啊?我會不會跨太大」這樣的想法。

結果怎樣?

很簡單,一個猶豫,機會就沒了、錯過了,機會是不會等你準備好的。

所以,下次就知道,一有機會就是要牢牢抓住,別做無謂的猶豫。

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,成為一個的確做到將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,變成自己工作的人。

你真正渴望成為的人,現在的你無法想像。

但當你一步步往那個方向走去,終有一天,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竟然就走到了。

然後,又是另一個身分的起點。(笑)

說到以終為始,您或許也有興趣:

🌷「艾莎」為您「解」開心「結」
想要解開職場千千結,你需要深諳各種江湖套路,又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的艾莎解結。
~願人人都有選擇人生的自由~
To be free group-TBFG

💝粉專追蹤:艾莎解結-跨界生涯/職涯顧問 
💝合作洽詢:elsajj.tobefree@gmail.com
💝預約諮詢:
官方line 1
艾莎解結 職涯諮詢預約
已有 17 人瀏覽過此篇文章, 今天 1 人瀏覽
艾莎解結

艾莎解結

想要解開職場千千結,你需要深諳各種江湖套路,又受過專業心理諮商訓練的艾莎解結。

To be free group-TBFG

💝粉專追蹤:艾莎解結-跨界生涯 X 職涯顧問https://reurl.cc/5GglRG
💝合作洽詢:elsajj.tobefree@gmail.com
💝預約諮詢:https://lin.ee/ZWmGdN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相關文章

多元興趣者的自我追尋

多元興趣者的自我追尋之路

人在成長過程中,「追尋自我」一直是每人有意無意中在進行的心理活動。多元興趣者該如何接受自己的本質?

返回頂端